2005年1月5日 ,以潘建伟教授为带头人的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团队入选教育部2004年“创新团队项目”。
2005年1月5日 ,陈向军、郑坚教授入选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校同时入选的还有陈卿等另外23名教员。
2005年1月6日 ,我系教工新一轮岗位申报与确定工作已经结束。我系共有84人由院系确定聘岗,其中教授28人(其中博导19人)、副教授24人、博士讲师15人、中级及以下17人。此次共设教师岗位68人、技术支撑及管理岗位16人。教师岗位包括教学科研岗位63人、教学岗位4人、科研岗位1人。
2005年1月10-17日 ,应粒子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邀请,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首席资深科研教授、北伊利诺斯加速器与探测器开发中心主任、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Tevatron/D0实验物理合作组发言人Gerald C.Blazey教授来我系进行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10日 ,学校聘请Gerald C.Blazey博士为我系客座教授。
2005年1月13日 ,由584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在北京揭晓。我系潘建伟、杨涛、赵志等人“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1)十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2)中国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建成投产;(3)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4)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5)“探测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双星探测”计划实现;(6)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研制成功;(7)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8)中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9)中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通过实验,成功地使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五个光子之间存在“感应”效应,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0)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
2005年1月22日 ,“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通过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论证。该实验室以我系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空间物理学科点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组建而成,现有固定人员32名,其中院士1名、教授17名,实验室主任李定教授。
2005年1月25日 ,以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施毅教授为团长的南京大学物理系、材料系访问团一行14人访问理学院及我系。
2005年1月25日 ,卢建新入选2004年度教育部“CJ特聘教授”。
2005年1月28日 ,赵志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Nondestructive Controlled-NOT Quantum Gate for Two Independent Photon Qubits”的实验文章〔Phys. Rev. Lett. 94, 030501 (2005)〕。
2005年1月,朱栋培教授退休。
2005年1月,徐克尊教授编写的《高等原子分子物理学》获学校第九次优秀教材一等奖,杨维纮教授编写的《力学》、李耀清副教授编写《实验的数据处理》获优秀教材二等奖,李耀清副教授编写《CT原理与投影的图象重建》获优秀讲义二等奖。
2005年2月4日 ,杜江峰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quantum cloning with prior partial information”的实验文章〔Phys. Rev. Lett. 94, 040505 (2005)〕。
2005年2月18日 ,在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中,以我系博士生董昕、阮丽娟等为主要作者完成的关于氘-金碰撞中双核子质心能量200GeV下粲粒子产额的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Phys. Rev. Lett. 94, 062301 (2005)〕。文章报道了在该能区和该对撞模式中粲粒子产生的世界首次测量,其中我系与美国RICE大学联合研制的MRPC飞行时间探测器在低能正负电子鉴别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005年2月25日 ,在参与Belle国际合作中,以我系李谨博士、张子平教授为第一、二作者完成的高能物理实验物理分析文章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Phys. Rev. Lett. 94, 071801 (2005)〕。
2005年3月3日 ,周先意、孙腊珍参与主持的“物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安徽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奖人:尹民、周先意、霍剑青、孙腊珍、李永平);叶邦角等主持的“实行多元化的《电磁学》教学,探索普通物理教学的新模式”获安徽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人:叶邦角、程福臻、戚伯云、秦敢)。
2005年3月9日 ,学校聘任德国Dortmund大学的Dieter Suter教授为我系客座教授。
2005年3月21日 ,中科院发文(科发计字〔2005〕88号),批准成立“中科院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同时批准成立的还有我校“壳幔物质与环境”实验室等5个重点实验室。
2005年3月25日 ,学校撤销挂靠我系的“核仪器研究所”。
2005年3月,我系2005级招收研究生复试工作结束,共录取研究生72名,(理论物理17名,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8名,原子分子物理8名,等离子体物理11名,物理电子学18名)。其中通过考试录取46名(理论物理13名,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2名,原子分子物理5名,等离子体物理6名,物理电子学10名),通过免试录取26名(理论物理4名,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6名,原子分子物理3名,等离子体物理5名,物理电子学8名)。
2005年4月2日 ,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制完成的“BES-III m 子鉴别器电子学系统原型样机”项目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
2005年4月11-13日 ,香港城市大学混沌控制与混沌同步研究中心主任陈关荣教授访问我系。12日 ,学校聘任其为我系客座教授。
2005年 4月12日 ,学校聘任国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Andrew Strominger为我校名誉教授。
2005年4月12-13日 ,中国战略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科院副秘书长、我系老书记王玉民教授来校指导工作,与我系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2005年4月22日 ,彭承志、杨涛、潘建伟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free-space distribution of entangled photon pairs over 13 km: Towards satellite-based global quantum commmunication”的实验文章〔Phys. Rev. Lett. 94, 150501 (2005)〕。报道了潘建伟教授领导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关于长距离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的实验进展与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纠缠光子在穿透等效于整个大气层厚度的地面大气后,其纠缠的特性仍然能够保持,并可应用于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为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奠定了实验基础。
2005年4月24-25日 ,受“ 973”项目总体组委托,我系举办“等离子体微波特性测量”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航天三院三部、航天二院207所、西北工业大学、总装29基地、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2005年4月25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在科大正式成立。王东进、叶邦角、刘万东、王焕玉、王贻芳、姜晓明等6人组成联合实验室管委会,何多慧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贻芳任联合实验室主任,安琪任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2005年4月27日 ,学校任命“中科院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领导机构成员,李定教授任实验室主任,窦贤康、刘万东、马锦秀教授任实验室副主任,贺贤土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水院士、俞昌旋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5年4月30日 ,潘建伟教授入选人民日报等媒体评选的200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2005年4月,徐克尊教授退休,继续博导返聘。
2005年5月13日 ,汪秉宏教授领导的复杂系统研究组一篇关于复杂网络拓扑与交通动力学的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论文题目为:“General dynamics of topology and traffic on weighted technological networks”〔Phys. Rev. Lett. 94, 188702 (2005)〕。
2005年5月16日 ,学校授予潘鼎等306名学生2005届校优秀毕业生称号,我系曲亮、裴永航、汤卫东、盛东、卢皓、李浩、季莉、倪宣、黄金瑞、徐 洁、储晓勇、程芝峰、朱栋炎、任恒峰、范岚岚、陈丽清、侯红生、阮丽娟、郗传英等等19人在列,其中曲亮、李浩、季莉、徐洁、范岚岚、阮丽娟等6人同时为安徽省双优学生。
2005年5月17日 ,我校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全面合作协议,我校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重点合作领域包括粒子物理、粒子天体物理、空间科学技术、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加速器技术及应用、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工程技术、高技术产业化等方面。
2005年5月19-21日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访问团访问我系。访问团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科技委主任经福谦院士,流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吴强研究员率领,一行7人,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探讨。
2005年5月22-24日 ,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我系64级校友赵天池教授来访。
2005年5月 ,马文淦教授的《计算物理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6月7日 ,我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应届博士毕业生董昕(导师张子平教授)荣获2005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
2005年6月9日 ,我国著名核电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予应邀访问我系,作题为“世界核能发展及前景展望”的学术报告。
2005年6月11-14日 ,美国Texas大学Dallas分校物理系主任、我系79级校友娄辛丑教授应邀来访。
2005年6月12日 ,我系博士生宋健、本科生陈昭同学在安徽省首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宋健的作品为“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高精度低成本时间数字转换器”,陈昭的作品为“通过eu双轻子道探测R宇称破坏和超对称中微子信号”。
2005年6月13日 ,我系89级校友许长补博士荣获2004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总统奖。
2005年6月13日 ,潘建伟教授获2005年度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以表彰他在量子态隐形传输、量子纠缠纯化以及多光子纠缠等量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14日 ,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量子电子学与量子光学年会上举行了颁奖仪式。
2005年6月26日 ,王群博士到校报到,王群自德国作为人才引进,受聘为教授,已批准为中科院“人才计划”候选,任职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
2005年6月26日 ,理学院任命我系孙腊珍教授任物理实验中心主任。
2005年6月28日 ,加拿大Saskatchewan 大学物理工程系肖持进教授应邀来访并作学术报告。
2005年6月30日 ,李浩、郝晓杰、黄金瑞、陈曦、龚华鑫、夏雪刚、李洋等7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005年6月30日至7月3日 ,78级少年班的44名校友回母校参观访问,来访的我系校友有周曙东、裴益川、刘军、袁卡佳、王建农、吴向东、秦禄昌、皮洪等。
2005年6月,吴孝义副教授退休。
2005年7月1日 ,据美国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报道,著名国际实验合作组BaBar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粒子Y(4260)。该粒子是由我校864校友叶树伟博士和794校友娄辛丑教授发现。
2005年7月1-3日 ,300余名80级校友回母校访问,其中我系校友20名。
2005年7月6日 ,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张建刚等287人博士学位,吴卉等702人硕士学位,我系何正淼、陶宁、侯红生、孙衍斌、邢利荣、张安宁、蒋品群、牛万青、陆增援、阮福明、杨俊峰、陆荣华、陈丽清、成华东、单旭、吴兴举、刘芳、郗传英、马庆力、詹志锋、彭承志、杨冬、周海洋、董昕、王海云、陈一新、薛俊东等27名同学博士学位;谭立伟、王舸、李力、伍尚坤、张弛、葛鸣、尤浩、孙翔、许敏、徐燕、王胡舰、崔苇苇、韦啸、范岚岚、任恒峰等15名同学硕士学位。
2005年7月11-12日 ,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应邀来访问,并作了两场题为“无限多粒子系统的时间不可逆性”及“有限宇宙与无限宇宙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学术报告。
2005年7月15日 ,赵志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optimal asymmetric cloning and telecloning via partial teleportation”的实验文章〔Phys. Rev. Lett. 95, 030502 (2005)〕。
2005年7月20日 ,我系2002级本科学生李玉剑参加两岸四地大学生论坛并或优秀论文奖。
2005年7月25-27日 ,我系承担研制的BES-III 桶部TOF前置放大器样机通过中国科学院BES III工程指挥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2005年8月20日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本年度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奖隆重揭晓,共有20名科学家获奖。我系潘建伟教授被授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金100万元人民币,表彰其在量子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求是科技基金会出资人查济民为潘建伟教授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9月3日, 路甬祥副委员长致信祝贺潘建伟教授获奖。
2005年8月22日 ,卢建新获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外籍)。
2005年8月27-29日 ,2005年新生入学,我系共招收博士45名、硕士72名、代培生65名,共计182人。2003级理学院物理类本科生中共有157人进入我系五个学科方向学习,其中理论物理专业53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23人;原子分子专业18人;等离子体专业33人;物理电子学专业30人。2005年理学院共招物理类本科生244名。
2004年8月31日 ,学校公布了2005年度教师单项奖获奖者名单。刘金英教授获“王宽诚育才奖”一等奖,陈子瑜副教授、苑震生博士获“王宽诚育才奖”二等奖,刘树彬博士获“张宗植青年教师奖”,李书民副教授获“校友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5年9月12日 ,张声涛博士调离我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科技局副局长。
2005年9月23-24日 , 由我系叶云秀教授、蒋一博士和原子能科学院周书华研究员负责学术组织的“中能物理”专题研讨会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举行。来自高能物理所等10个单位4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讨论并成立了与美国Jlab合作的中国联合组,组成了以蒋一博士为第一发言人的联合组筹备委员会。会议还就联合组申请国际合作重大课题、筹备2006年“中美中能物理高级研讨会”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2005年9月24日 ,我系在北京隆重举行“庆祝梅镇岳先生从事物理工作七十年暨九秩华诞”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鹿明、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贻芳、北京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副主任叶铭汉院士、原科学院京区党委书记王玉民,以及昔日在梅先生领导下为近代物理系的建设和发展共同奋斗的老同志、老教师、老朋友以及各届学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2005年9月26日 ,学校表彰2005年度国家各部委人才计划的入选者,“教学名师津贴”、“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津贴”和“优秀青年教职工津贴”入选者。我系受表彰的教员有:教育部“CJ特聘教授” 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卢建新,中科院“人才计划”终期考核优秀者潘建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陈向军、郑坚,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津贴获得者秦敢,优秀青年教职工津贴获得者王小军、朱林繁、朱晓东、宋克柱。
2005年9月 ,韩良正式进入中科院“人才计划”择优支持行列。
2005年9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通知正式下发,我系共获得12项,总经费308万元,项目申请人为:周先意、陈增兵、马文淦、王安民、韩良、李澄、郑坚、朱大鸣、王坚、武杰、张文禄、杨会杰。
2005年10月7日 ,郁司夏、刘乃乐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ntanglement detection by local orthogonal observables ”文章〔Phys. Rev. Lett. 95, 150504 (2005)〕。
2005年10月8-26日 ,我系客座教授黄焕中来校开设40学时的“高能核物理综述”Seminar课程。
2005年10月14日 ,我系58级校友郑志鹏教授荣获2005年何梁何利奖。
2005年10月15日 ,安琪教授当选为第六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金革、阴泽杰教授当选为委员。
2005年10月19-24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朱永生研究员来我系讲学。
2005年10月20-24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指挥部召开了“BES III电子学系统”专家评审会,我系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研制的“μ子电子学读出系统”、“TOF电子学系统及TOF触发子系统”通过了专家的评审。
2005年10月21日 ,我系出站博士后赵志获“全国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24日 ,学校对挂靠我系的理论物理研究所领导班子进行换届,任命汪秉宏教授为所长、完绍龙教授为副所长、卢建新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10月25-29日 ,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Meyer-ter-Vehn教授来访。
2005年10月28日 ,第25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全体会议(The 25th IUPAP General Assembly)在南非开普敦市召开,会议选出了新一届执行委员会和12个专业委员会成员,李定教授当选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我系兼职教授沈文庆院士、李卫国教授、詹明生教授分别当选为核物理、粒子与场、原子分子和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5年10月29日 ,由安徽省核学会和安徽省核电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安徽省核电发展研讨会”在合肥稻香楼宾馆举行,这是我省第一次就安徽建设核电站问题进行公开研讨。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核安全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国内著名核电研究专家,省内核科技专家和安徽省政府及各相关厅局领导等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2005年10月 ,张永德教授主编的《物理学大题典》由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以我校教员为主的32人担任编委,其中我系教员陈银华、范扬眉、宫竹芳、刘金英、刘乃乐、王韶舜、杨保忠、张永德、周子舫、朱栋培、朱俊杰等11人参加。
2005年11月2日 ,我系2006年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结束,共推荐我系学生46名。23名同学志愿在本系就读,8名同学志愿在本校其它单位就读,15名同学志愿在校外研究机构(理论物理所、高能物理所、上海核所、物理所、武汉数学物理所、空间中心、上海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读。同时我系还接收少年班免试同学3名、物理系免试同学1名。
2005年11月5-17日 ,我校客座教授、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Z)J. Ulbricht来访讲学,讲授了10个学时的“大爆炸宇宙学”,以及2个高能物理前沿学术报告。
2005年11月7日 ,潘建伟教授荣获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个人奖。
2005年11月11日 ,博士生陈宇翱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quantum secret sharing and third-man quantum cryptography”文章〔Phys. Rev. Lett. 95, 200502 (2005)〕。
2005年11月17日 ,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英国York大学Roddy Vann博士来访。
2005年11月18日 ,我系承担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 大科学工程二子项目“观测控制系统(OCS-2.20)”和“观测战略系统SSS-2.00"通过验收。
2005年11月20-23日 ,德国海德堡大学青年学者K. Schweda来我系访问,并作“RHIC和LHC上重味(b,c)集体效应”的学术报告。
2005年11月 ,杜江峰、金革、马文淦获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支持。
2005年11月 ,潘建伟、杨涛、赵志、陈增兵、郁司夏等人完成的成果“基于线性光学器件的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梁昊、周永钊、虞孝麒、陈一新、薛俊东、王庆琪等人完成的成果“BES-Ⅲ µ子鉴别器电子学系统原型机”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11月10日 ,我系90级校友、复旦大学教授封东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Javed Husain青年科学家奖”。
2003年12月7日 ,刘国柱博士到校报到,任职于理论物理学科点。
2005年12月9日 ,杨涛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All-versus-nothing violation of local realism by two-photon, four-dimensional entanglement”文章〔Phys. Rev. Lett. 95, 200502 (2005)〕,实验验证了陈增兵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GHZ定理可以推广到二粒子系统的理论(Phys. Rev. Lett. 90, 160408 (2003))。
2005年12月12-13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沈肖雁、金山研究员来访讲学。
2005年12月17日 , 2005年度教职工年终考核工作结束,参加考核共105人,闫沐霖、汪秉宏、王安民、马文淦、汪晓莲、李耀清、李澄、曹金祥、谢锦林、张文禄、陈向军、郁司夏、吴瑞生、梁昊、宋克柱、奉兴等16人被评为优秀,其中王安民、马文淦、汪晓莲、李耀清、曹金祥、吴瑞生等6人被推荐晋升一级工资。
2005年12月20日 ,徐克尊、朱栋培教授荣获近代物理系“杰出成就奖”,吴孝义副教授荣获近代物理系“突出贡献奖”。
2005年12月20日,我系设立“近代物理系引进人才生活补助”,对我系新引进人才实施为期一年、每月800-1000元的生活补助。
2005年12月22日,汪秉宏教授任理论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杨涛教授任原子分子教授分委员会主任。
2005年12月23日 ,刘衍文博士到校报到,受聘为副教授岗位,任职于我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
2005年12月24日,杨涛教授入选我校200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
2005年12月30日 ,武杰博士到校报到,任职于我系物理电子学学科点。
2005年12月31日 ,全系教工及离退休人员100余人在明珠广场举行联欢活动,辞旧迎新。颁发2005年度“近代物理系杰出成就奖”、“近代物理系突出贡献奖”。
2005年12月 ,张永德教授专著《量子信息物理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12月 ,到年底,我系共有在编教工95人,其中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16人,其他中级及以下人员17人。另有返聘博士生导师1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4人。教师中有5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有ChangJiangTePin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人才项目入选者计划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
2005年12月 ,我系共有在读学生591人,其中本科生(2002-2003)28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03-2005)178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003-2005)129人。
2005年12月 ,我系2005年度有到款的科研项目共104项,总科研经费为2390.9万元(包括外拨经费111万元、设备经费130.7万元,不包括校内基金)。共有54名教员主持项目,潘建伟教授(438.1万元)、刘万东教授(289.9万元)、曹金祥教授(211万元)、王砚方教授(160.1万元)、安琪教授(142.6万元)、梁昊副教授(106万元)等6人主持的项目年度到校经费超过100万元。按学科点统计,等离子体物理29项776.0万,原子分子物理15项659.6万,物理电子学27项552.5万,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6项272.1万,理论物理17项130.7万。按项目来源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574.1万元,国防军工项目7项549.6万元,大科学工程项目8项328.9万元,国家863/973项目13项303.5万元,中科院项目9项256万元,其他省部委及纵向合作项目11项157.5万元,横向合作项目13项221.3万元。
2005年12月 ,2004-2005学年,我系共有68名教员(其中退休返聘教员8名)承担了本科生基础课程82门,总授课学时6720;41名教员(其中退休返聘教员8名)承担了研究生课程40门,总授课学时2940。
2005年12月 ,据2005年科技情报检索资料,不完全统计,我系2004年度发表的第一单位科学研究论文共173篇。其中,Nature论文1篇,SCI收录论文61篇,EI收录论文21篇,ISIP收录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3篇。
2005年底 ,在任的系行政、学术机构主要负责人如下:系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刘万东教授,教授委员会副主任陈向军教授、安琪教授、完绍龙教授,总支书记陈向军教授,理论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汪秉宏教授、粒子物理与核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马文淦教授、等离子体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李定教授、原子分子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杨涛教授、物理电子学教授分委员会主任金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