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教授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客座教授


Dieter Suter, 客座教授,2005年3月聘任 Guest Professor, from March, 2005

Dieter Suter教授,1985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学院(ETH Zurich)获博士学位,导师为Nobel奖得主Richard R. Ernst教授,后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工作。1995年起,出任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学物理系教授,曾任该系主任。Dieter Suter教授长期从事磁共振技术、凝聚态物理和激光光谱学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目前Dieter Suter 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磁共振和高分辨激光光谱学手段来研究凝聚态系统的动力学结构,量子信息处理等。

Dieter Suter received his PhD from ETH Zurich in 1985 for work on the dynamics of nuclear spins in solids. After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UC Berekely, he moved into quantum optics at ETH Zurich, where he studied atomic multilevel systems. In 1995, he became a full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Dortmund. His current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ndensed matter systems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d high resolution laser spectroscopy, and on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Gerald C.Blazey, 客座教授,2005年1月聘任 Guest Professor, from January 2005

G.Blazey博士现任北伊利诺斯大学首席资深科研教授,北伊利诺斯加速器与探测器开发中心主任。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Tevatron/D0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美国能源部DOE以及费米实验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席调研顾问。在实验物理研究领域,G.Blazey教授直接领导了D0高能强子单喷注(jet)遍举反应道与双喷注反应道的精确测量,发表了大量极具影响的论文与报告。这些测量为检验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夸克渐进自由行为的理论描述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事实。在科研行政管理方面,G.Blazey教授负责组织了大型粒子物理实验装置的设计、建造与运行,直接指导了美国能源部、教育部及费米实验室数个百万美元大型项目。现负责D0探测器庞大触发系统的二期升级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任务,总揽升级设计方案、能源部项目经费支持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协调组织工作。具有丰富的大型国际合作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与运作经验。

Dr. G.C.Blazey is the Director of Northern Illinois Center for Accelerator and Detector Development, Presidential Research Professor of Physics Department of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nd Spokesperson of DZero Collaboration which holds more than 650 physicists from 80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He has also been appointed as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Fermilab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s. Prof. Blazey is experienced in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large scale detectors used in particle physics experiments. His main research field is hadron experimental physics. Under his direct leadership, D0 group has measured precisely the energetic single jet inclusive and di-jets cross-sections, which built up a soli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QCD theory. Prof Blazey is also an expert of th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larg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rojects.

PeterZoller ,“严济慈大师讲席”教授,2004年11 月聘任

PeterZoller 博士,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1952年9月生,1977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最早提出离子阱离子计算的论文(Cirac JI and Zoller P, Phys. Rev. Lett . 74 (1995) 4091)是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之一,近年来他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是该领域的领袖科学家。曾获得过的著名奖项有: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城市奖(1981年)、奥地利科学院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奖(1983年)、维特根斯坦奖(1998年,奥地利科技部)、马克斯玻恩奖(1998年,美国光学学会)、薛定谔奖(1998年,奥地利科学院)、高级洪堡奖(2000年,德国)。

HansGeorgRitter ,客座教授,2004年10 月聘任

HansGeorgRitte 博士,1966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1971年在海德尔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马普研究所做博士后当研究员,参加CERN-PS超核和重子素实验研究。1978年开始从事相对论中离子碰撞试验物理研究。1981年被聘为GSI研究员。1985年被聘为美国洛伦兹-伯克力国家实验室(LBNL)研究员,任晶体球组组长,参加CERN-WA80实验。1987年为BNL-AGS双轻子产生实验发言人。1988年为 BEVALAC EOS TPC实验组组长和发言人。1991-1994年为 STAR TPC前端电子学项目负责人。1992年晋升为LBNL高级研究员。1995年至今为RNC项目领导人。先后曾任BEVALAC执行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核科学发展装备委员会主任。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曾任2000年 Quark Matter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委员,2004年 Quark Matter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主席。长期参加、组织国际大型高能核碰撞物理实验,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高能核碰撞实验以及探测器研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 Phys. Rev. Lett.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陈剑平,客座教授,2004年7 月聘任

陈剑平博士,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通过CUSPEA考试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5月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弗吉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1994年起在美国Jefferson国家实验室工作,2001 年晋升为高级研究员,为CBAF加速器A厅负责人。陈剑平博士在中低能核与粒子物理实验中,利用极化靶与粒子和电子的散射,研究核子的自旋结构,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结果。在PRL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多次引用。他先后参加了多个重要物理实验,是JLab6个重要实验的发言人,是极化3He靶中子物理实验的领导人。曾在SLAC,CERN,LANL,Bates和Mainz参加了大量的核与粒子物理实验,取得过重要的成果,并应邀作了大量的学术报告。曾任几个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

T. Hallman ,客座教授,2003年10 月聘任

T.Hallman 博士,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STAR国际合作组组长、发言人,RHIC发言人联席委员会成员,美国原子核研究所指导委员会主席,杜布纳大学高能物理名誉博士。他长期从事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进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 T. Hallman博士对中国非常友好,关心并积极推动支持中国核物理界与美国的合作交流和合作研究。

黄焕中,客座教授,2003年10 月聘任

黄焕中博士,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通过CUSPEA考试,被选拔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学习,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伯克利-洛伦兹国家实验室、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长期从事核-核碰撞实验研究,对该领域有较深入的钻研与研究。1999年任UCLA副教授,现是STAR国际合作组领导委员会成员,中国STAR合作组美方联络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获得者。作为STAR升级改造筹划委员会成员,正积极策划和推动飞行时间谱仪TOFr的研制和立项,为提高STAR谱仪动量范围粒子鉴别能力,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的物质态而不懈努力。

李卫国,兼职教授,2003年4 月聘任

李卫国博士,1946年12月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73年-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任助教,1979年-1985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高能物理实验博士,获博士学位,1985年-1988年,美国阿贡实验室博士后,参加CDF实验。1988年,回国,参加高能所北京谱仪工作,任刻度组组长,值班长,周运行负责人。1994年,任物理一室副主任,Ds物理组组长,北京谱仪运行总负责人,参加CMS合作,为高能所负责人之一。1997年,任高能所副所长,负责对撞机、谱仪、同步辐射运行工作。

郑延友,客座教授,2003年4 月聘任

(介绍待补)

许怒,客座教授,2002年10 月聘任

许怒博士,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1年在美国纽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 LosAlamos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1997年到美国Berkeley-Lawrence国家实验室工作。现为Berkeley-Lawrence国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Senior Scientist),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STAR国际合作组主要成员。长期从事高能核碰撞实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引用2000多次。1995 年,许怒博士与著名物理学家 P. Braun- Munzinger和J.Stachel合作,在 Physics Letter B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GS核—核碰撞实验中的热平衡和热膨胀”的文章,首度指出了高能核碰撞中的平衡特征。这一文章的发表,引发了此领域大量的研究,这篇最初的文章已被索引200多次。1997年,许怒博士参加了在CERN的NA44合作项目,在一篇论文中他系统地分析总结出粒子的横向动量分布符合后来被同行称之为许怒曲线(NuXu-plot)的规律,很多粒子如p介子、K介子、质子等都符合这一规律。同时发现一些奇异粒子,特别是多重奇异重子,如X、W却不符合该规律,D和J/Y等粲粒子也不符合该规律,这些粒子的分布反映了夸克-胶子的运动状况。这一发现将成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理的强有力工具,受到学术界高度的重视。

王力军,客座教授,2002年10 月聘任

王力军博士,1986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目前在 Princeton NEC研究所任 Research Scientist,已受德国邀请于2003年就任马普( Max-Planck Institute)的光学信息及光子学研究所所长,Friedrich-Alexander大学的 Chair Professor,马普的 Guest Member。在量子光学及电子学、量子计算和信息、原子物理、激光物理等领域国际知名。最亮点的工作是媒体关注的反常色散和超光速传播实验(2000年10大物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