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向涛 院士,研究员
姓 名: | 向涛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 海淀区 中关村南三街8号 中科院物理所 凝聚态理论与计算实验室 100190 | |
电 话: | 86-10-82648010(O) | |
电子邮件: | txiang@iphy.ac.cn |
向涛:1984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Warwick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1998年被聘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后转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2017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理论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共同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计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物理快报”主编。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系执行主任:彭新华 教授
姓 名: | 彭新华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 合肥市 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30026 | |
电 话: | 86-551-63602439(O) | |
电子邮件: | xhpeng@ustc.edu.cn |
彭新华教授2003年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当选教育部优秀青年学者(2015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
主要从事基于磁共振的量子信息处理的实验研究,在量子算法、量子模拟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等重要课题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对推动学科领域发展有实质性贡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其中Nat. Phys.、Sci. Adv.、Phys. Rev. X 、Phys. Rev. Lett. 共计20篇。其成果曾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9年)、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排名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5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年)等。
副主任:刘树彬 教授
姓 名: | 刘树彬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 合肥市 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30026 | |
电 话: | 86-551-63606782 (O) | |
电子邮件: | liushb@ustc.edu.cn |
刘树彬教授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学资助。专业方向为核电子学,主要从事新型探测器及前端电子学方法、高精度时间测量/高速高精度模数变换、空间科学载荷高可靠性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预先研究课题等,作为主任设计师承担了中国科学院空间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惟一有效载荷关键分系统——BGO 量能器的研制工作,于2015 年12 月17 日成功发射并交付科学应用系统。两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度,排名第2;2019年度,排名第2),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
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像型电磁量能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973)——锦屏山地下国家实验室的基于惰性气体探测器的直接暗物质探测实验和无中微子双β衰变实验研究中的低本底电子学系统研发课题。
副主任:彭海平 教授
姓 名: | 彭海平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 合肥市 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30026 | |
电 话: | 86-551-63600257 (O) | |
电子邮件: | penghp@ustc.edu.cn |
彭海平教授于1999和200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电子同步辐射实验室,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2014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中组部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长期从事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先后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BESII实验,HERA/H1实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ATLAS实验,在强子谱的研究,higgs粒子的发现以及新物理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目前主要开展北京谱仪BESIII的物理研究,中国超级陶粲装置的预研究以及运用于无中微子双beta衰变的低温基于钼酸盐晶体的微量热器的研究。
副主任:高道能 教授
姓 名: | 高道能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 合肥市 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30026 | |
电 话: | 86-551-63603316(O) | |
电子邮件: | gaodn@ustc.edu.cn |
高道能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8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物理中心研究生,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Naples section博士后。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德国慕尼黑大学物理系Arnold Sommerfeld Center洪堡学者。2006年10月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与基本粒子物理理论,涉及低能QCD、强子的非轻子衰变、介子稀有衰变、CP破坏和新物理等方面。近年来主要关注介子和希格斯粒子稀有衰变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党总支书记:张一飞 教授
姓 名: | 张一飞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 合肥市 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30026 | |
电 话: | 86-551-63607194(O) | |
电子邮件: | ephy@ustc.edu.cn |
张一飞,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安徽省杰青,RHIC-STAR合作组理事会成员。曾任STAR重味物理组召集人、STAR重味径迹探测器软件组负责人等重要职务。从事重离子核物理的实验研究十五年,研究方向主要为重味物理,双轻子物理和新粒子的寻找。在寻找宇宙大爆炸起源和热核物质研究方面有系列成果。首次利用重夸克集体流观测到费米尺度下的布朗运动,首次获得重味能损的实验证据,首次获得与手征对称性恢复一致的实验证据。成果在多个国际科学媒体报道,连续四年入选核实验物理领域百篇高引文章,录入Hot QCD白皮书,在重离子核物理领域有重要影响力。在PRL、PLB、PRD、PRC 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教育科研经历:
2002 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2007 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与粒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07-2008 留校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博士后
2005-2007 于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LBNL)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合作研究
2008-2011 在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2019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2015 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2018 获安徽省杰青
2019-今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党总支副书记:封常青 教授
姓 名: | 封常青 |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 合肥市 金寨路96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230026 | |
电 话: | 86-551-63600408(O) | |
电子邮件: | fengcq@ustc.edu.cn |
封常青,籍贯湖南衡阳,201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任教授。多年来一直围绕核与粒子物理的实验前沿,从事粒子探测器的读出电子学研究。具体方向包括高精度时间测量、低噪声大动态范围电荷测量、高速信号采集和处理等,并围绕我国的北京谱仪升级(BESIII)、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锦屏地下实验室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等多个重大科学工程的需求,参与或主持了读出电子学系统的技术攻关、设计和建造工作。获得2017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2019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等科技奖励,获评中国科学院卓越创新中心(粒子物理前沿)2018年度“青年优秀人才奖”、2019年度“青年拔尖人才奖”,并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的支持。
除了科研工作,多年来也一直热心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曾担任物理学院2016级本科班主任,近五年来一直承担两门高年级本科生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历年来累计指导本科毕业生超过30人,指导“大学生研究计划”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近20项,指导(包括协助指导)博士、硕士毕业生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