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2日,我系1998级学生武某因在英语4-6级考试中替他人代考被学校勒令退学。
2003年2月26日,田宝利任近代物理系工会主席。
2003年2月27日,郁司夏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Classifying N-Qubit Entanglement via Bell’s Inequalities”的文章〔Phys. Rev. Lett. 90, 080401 (2003)〕。
2003年2月,陈宏芳教授退休,继续返聘。
2003年3月12日,快电子学实验室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改造和北京谱仪三期”项目二项子课题:“BES-III 飞行时间计数器(TOF)读出电子学系统”和“BES-III 触发和时钟系统”合同签订。
2003年3月,李弘、周海洋博士毕业留校。
2003年3月,王文浩副教授离职,到清华大学工物系做博士后。
2003年3月,理论物理学科点完全归属近代物理系,原天文与应用物理系中理论物理学科点教员调入近代物理系。调入教员有:阎沐霖教授、完绍龙教授、卢建新教授、刘之景教授,秦敢副教授、高道能副教授、朱界杰副教授,吴双清博士后、卜寿亮博士后。同时仍在返聘的博士生导师汪克林教授、程耕教授也归属近代物理系。
2003年3月,龚达涛博士辞职。
2003年3月,返聘张永德、王砚方、阮图南、陈宏芳、汪克林、陈耕、程开甲等7位退休博士生导师。
2003年4月2-3日,应快电子学实验室的邀请,美国夏威夷大学物理系“仪器研究与发展”实验室主任Gary S. Varner博士访问我系。
2003年4月9日,理学院、近代物理系举行郑坚博士“人才计划”申请专家评审会。
2003年4月10日,近代物理系成立人才聘任小组,成员为:刘万东(组长)、叶邦角、汪晓莲、阎沐霖、马文淦、李定、徐克尊、阴泽杰。人才聘任小组的基本职责为:推荐系所需的各种人才,考核系科研、教学岗位申请人的科研业务水平及课堂教学能力,提供是否录用及录用岗位的建议。
2003年4月10日,系颁布《近代物理系退休教师返聘实施方法》,规定了博导返聘、教学返聘、实验室返聘的条件、待遇及方法。
2003年4月10日,陈大庞、左毅校友捐款40万元,建设我系快电子学实验室。
2003年4月20日,学校聘任加拿大郑延友博士为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客座教授。
2003年4月24日,陈增兵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All-Versus-Nothing Violation of Local Realism for Two Entangled Photons”的文章〔Phys. Rev. Lett. 90, 160408 (2003)〕。
2003年4月27日,成立系“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成员为:叶邦角、刘万东、阴泽杰、奉兴、陈子瑜、李雯、朱忠英、田宝利,叶邦角任组长。
2003年5月10日,系通报批评“非典”期间七位擅自离校同学。
2003年5月22日,潘建伟教授在Nature上发表封面文章,“任意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由退相干效应带来的困难,而且也将极大地推动可容错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
2003年5月23日,赵志、杨涛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entanglement concentration and a quantum repeater”的实验文章〔Phys. Rev. Lett. 90, 207901 (2003)〕,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该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验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003年5月30日,杨为民博士受聘,任教于理论物理学科点。
2003年5月31日,我系退休职工李文兴师傅因病去世,终年68岁(1936.7.23-2003.5.31)。
2003年5月,曹金祥为博士生导师。
2003年5月,宫竹芳教授退休,继续教学返聘。
2003年6月12日,近代物理系颁布《近代物理系工作用房管理试行条例》。
2003年6月12日,根据近代物理系工作用房管理试行条例,经过教授推举,成立近代物理系工作用房监督管理小组。其成员为:刘万东(组长)、叶邦角、陈向军、完绍龙、陈宏芳、虞孝麒、俞昌旋。工作用房监督管理小组的基本职责为:监督系工作用房使用状况,根据系内科研、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用房。
2003年6月12日,阮图南教授连任安徽省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周先意教授当选为副理事长,朱栋培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
2003年6月,原系办公室主任徐蓓蓓退休。
2003年6月,贾昌春博士辞职。
2003年7月2日,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左达峰等163人博士学位、邓林等313人硕士学位,我系王坚、沈国保、罗晓曙、束礼宝、吴义宝、武杰、杨小军、徐春凯、苑震生、侯广、逯怀新、刘国柱等12人获博士学位,叶震宇、易征、杨洁、邓家虎、卫峰、张凌云等6人获硕士学位。
2003年7月3日,学校2003年求是研究生奖学金揭晓,我系2001级博士研究生薛飞同学获奖(同时获得此奖的有邵松等25名博士研究生)。
2003年7月8日,系搬迁方案确定。整体搬迁目标为:(1)西区电四楼整体迁出;(2)东区图书馆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整体迁出;(3)理论物理学科点在教学一楼所有的工作用房迁出;(4)北区等离子体楼实现功能调整。搬迁具体方案为:(1)理论物理学科点由电四楼、教学一楼、等离子体楼整体迁至理化大楼17层;(2)核与粒子物理学科点由电四楼整体迁至理化一号楼;(3)物理电子学学科点由电四楼整体迁至理化一号楼;(4)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理论部分由等离子体楼迁至理化一号楼;(5)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所有实验室集中至北区等离子体物理楼,重新调整;(6)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由电四楼迁至理化中心楼和理化一号楼;(7)近代物理教学实验室专业实验部分由电四楼迁至理化一号楼,基础实验部分由电四楼迁至物理教学实验中心。调整后的近代物理系工作用房包括东区理化一号楼1-5层(约3300平方米)、理化中心楼第17层及1-2层的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实验室(约1400平方米)、北区等离子体楼(约1000平方米)、东区加速器小楼一楼中子物理实验室(约200平方米)、北区若干平房(约300平方米),总使用面积约6200平方米。
2003年7月12日,汪秉宏教授当选为安徽省非线性科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陈银华教授当选为理事。
2003年7月14日,我系负责的浙江省招生工作圆满结束。共录取新生82名,比招生计划增加19名,最高分635分,最低分600分,平均分613.9分。叶邦角、刘万东、陈子瑜、汪晓莲、陈银华、周子舫、张仁友、徐春凯、刘小井、苑震生、赵智宏等参加了浙江的招生工作。
2003年7月24日,徐克尊教授当选为“光子、电子和原子碰撞国际会议(ICPEAC)”的General Committee成员。
2003年7月,姜维春、游宇、王岩松、马奎、牛田野、郝悦等6同学获2003年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
2003年7月,王坚、苑震生、张文禄三位博士毕业留校。
2003年8月16-17日,我系78级校友40余人回校,纪念毕业二十周年。
2003年8月22-28日,我校客座教授,美国洛仑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许怒博士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
2003年8月26-31日,我系参与筹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统计物理会议”在扬州召开,来自于海外及大陆58所高校和11个中科院研究所的学者及学生共计18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2003年9月1-8日,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陈树衡访问我系并讲学。
2003年9月5日,杜江峰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geometric phases for mixed states using NMR interferometry”的文章〔Phys. Rev. Lett. 91, 100403 (2003)〕,这是杜江峰继去年发表的“量子博弈”文章后,再次在PRL发表的实验文章。
2003年9月11日,我系01级博士生白桦获2003年丘成桐奖学金(同时获奖的有罗珍等9名同学)。
2003年9月13-14日,系工会利用周末,组织职工到鄱阳湖中的石钟山、湖畔龙宫洞一线进行集体自助旅游活动,100余名在职教职工及其家属参加了此次活动。
2003年9月17日,2003年度学校教师单项奖揭晓,我系许咨宗教授获“王宽诚育才奖”一等奖,陈银华教授获“华为奖教金奖”,石名俊、宋克柱博士获“张宗植青年教师奖”。
2003年9月17-19日,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IEEE Fellow,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M. Lieberman教授来我系讲学。
2003年9月23日,《科学时报》报道杜江峰等人关于“混态几何相”的实验工作。
2003年9月27日,我系2004年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结束,共推荐学生46名,其中1999级5名,2000级41名。24名同学志愿在本系就读,8名同学志愿在本校其它单位就读,14名同学志愿在校外研究机构(高能物理所、物理所、理论所、上海原子核所、上海光机所、兰州近代物理所、武汉物理数学所、空间中心,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读。
2003年9月27-28日,由快电子学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计划”子课题“时移地震数据采集关键设备研制”阶段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2003年9月,周子舫教授退休,继续教学返聘。
2003年9月,吴冲博士受聘,任教于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学科点。
2003年9月,近代物理系2003年共招收硕士生66名(包括委培研究生2名,强军计划委培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38名,合计104名。同时招收代培研究生64名(负责课程教育),2003年入学研究生新生共168名。
2003年10月6-10日, RHIC STAR飞行时间探测器及相关物理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这是STAR国际合作组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区域性会议。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参加会议人员包括:STAR合作组发言人Timothy Hallman博士、Yale大学的Dick Majka博士、Rice大学的Geary Eppley 博士、UCLA的黄焕中博士、LBNL的许怒博士、BNL的许长补博士,以及中科院高能所、上海原子核所、兰州近代物理所、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代表70余人。
2003年10月9日,我系承担的“高时间分辨MRPC及TOFr Tray的研制和性能研究”项目通过由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2003年10月10日,美国加洲大学Irven分校陈骝教授来访并作题为“实验室和天体等离子体中的Alfven波”的学术报告。
2003年10月10日,学校聘请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Timothy Hallman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黄焕中博士为我系客座教授,受聘仪式在行政楼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朱清时校长到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颁发聘书。
2003年10月10日,我系潘建伟教授获2003年度奥地利科学院奖,以表彰其在量子信息学领域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量子纠缠态纯化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2003年10月11日,STAR国际合作组发言人Timothy Hallman 博士给中国合作组来信,代表STAR国际合作组赞扬中国合作组在参加STAR以后,对于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机科学研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2003年10月13日,我系承担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LAMOST子课题“LAMOST-1级观测控制系统(OCS-1.20)”和“一级巡天战略系统研究(SSS-1.00)”项目通过LAMOST工程指挥部组织的验收。
2003年10月17-29日,我校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挂靠近代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交叉中心共同牵头在安徽省太平湖举办了“2003年太平湖秋季超弦/M-理论工作研讨会”。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科院研究生院、西北大学等国内在超弦/M-理论领域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员及研究生36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期间,共举行了14场学术报告和14场自由讨论。
2003年10月23日,我系1999级本科生牛田野、2000级本科生陈刚获2003年度“郭沫若奖学金”(全校共有42名本科生获奖)。
2003年10月24-25日,由我系承办的安徽省第二届核科学技术发展研讨会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我校召开。
2003年10月25日,安徽省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选举会议上,李定教授当选为安徽省核学会理事长,叶邦角教授连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金祥教授和汤家骏副教授当选为理事。
2003年10月28日,赵志、杨涛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Violation of Local Realism by Four-Photon 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Entanglement”的实验文章〔Phys. Rev. Lett. 91, 180401 (2003)〕。这是该实验室本年度第2篇在该期刊发表的实验文章。
2003年10月28日-11月1日,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德国Ruhr大学物理系郁明阳教授来校讲学。
2003年10月29日,陈增兵副教授获海外校友基金会2003年度优秀青年教师奖,学校同时获得该奖项的还有翁文国等三人。
2003年10月,陈增兵被邀为中科院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量子现象的探索和量子规律的应用”专题专家组成员。
2003年10月,总装备部“863-804”主题办公室发出聘书,聘请我系年青教师郑坚副教授为该主题第三专题专题专家组成员,聘期2003-2006年。
2003年10月,叶云秀教授退休,继续返聘。
2003年11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4年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结果下达,我系共获批准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总经费387万元。其中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
2003年11月6日,刘小井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Dynamical correlation in double excitations of helium studied by high-resolution and angular-resolved fast-electron energy-loss spectroscopy in absolute measurements”的实验研究文章〔Phys. Rev. Lett. 91, 193203 (2003)〕。这是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在PRL上发表的首篇文章,是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科学时报》11月19日报道了此研究进展。
2003年11月9日,我系负责的浙江招生组被评为优秀招生组,陈银华、陈子瑜被评为2003年度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11月20日,郁司夏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Test of Entanglement for Two-Level Systems via the Indeterminacy Relationship”文章〔Phys. Rev. Lett. 91, 217903 (2003)〕。这是郁司夏今年在PRL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
2003年11月26日,理学院、近代物理系举行韩良博士“人才计划”申请专家评审会,何多慧院士任专家评审组组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李卫国研究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陈裕启研究员等10名教授参加评审。
2003年11月,蒋一副教授复职(系通过,待批)。
2003年12月2日,系2002-2003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及40%津贴发放工作基本结束。参加此次考核人数共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9人、副教授24人、博士学位讲师15人、中级以下15人,另有4人由学校和理学院直接考核。学校评估我系的绩效总量为6.71%,津贴总量为5.81%,总绩效比为115.3%。岗位绩效考核过程为:(1)个人总结填表,系考核小组对表格内容进行审核;(2)系岗位聘任小组根据本年度的工作成绩,经多层次综合比较,给出全体人员的岗位绩效排名;(3)根据绩效排名确定教工本年度的绩效表现岗位,以绩效表现岗位和实际岗位之差作为40%津贴浮动的基本依据实行浮动。在考核的88人中,对48人的绩效津贴进行了浮动,大多数浮动额度在10%以内,最大向上浮动额度为2000元,对目前低岗的年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员大多上浮了20%。
2003年12月4日,系东区新楼,即理化中心一号楼四楼部分实验室被盗,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元。
2003年12月18日,陈宏芳教授、叶云秀教授、周子舫教授荣获2003年度“近代物理系杰出成就奖”,宫竹芳教授、赵淑君副教授荣获2003年度“近代物理系突出贡献奖”。
2003年12月19日,由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2003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揭晓,我系潘建伟教授今年2月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榜上有名。这是潘建伟教授的成果第四次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此前,他的三项研究工作分别入选1997年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出的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以及1999年欧洲物理学会评出的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2003年12月28日,全系教工及离退休人员在明珠广场举行联欢活动,辞旧迎新。颁发2003年度“近代物理系杰出成就奖”、“近代物理系突出贡献奖”。
2003年12月30日,年度考核结束,卢建新、阎沐霖、井思聪、张子平、孙腊珍、韩荣典、曾晖、曹金祥、温晓辉、李弘、田宝利、宋克柱、杨涛、梁昊、周永钊、李雯等16人被评为优秀。井思聪、张子平、孙腊珍、俞昌旋、阴泽杰、周永钊等6人被推荐晋升一级工资。
2003年12月31日,我系尹晓峰、张虚怀、李伟峰、吴玉祥、袁胜、王哲斌等6人获硕士学位。
2003年12月,赵淑君副教授退休,继续教学返聘。
2003年12月,到年底,我系共有在编教工101人,其中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19人,其他中级及以下人员17人,教师中有52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返聘博士生导师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
2003年12月,到年底,我系共有在读学生562人,其中本科学生(1999-2001级,2002-2003级尚未分专业)28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01-2003级)18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001-2003级)94人。
2003年12月,我系2003年度在研科研项目共88项,总科研经费突破1500万元大关,达1526.57万元,比2002年增加452.37万元,增幅为42.6%。其中中科院项目594.2万,占总经费的38.9%;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8.48万元,占总经费的16.3%;科技部项目200.6万元,占总经费的13.1%;总装备部项目185万元,占总经费的12.1%;教育部13.4万,占总经费的0.9%;纵向合作项目22万,占总经费的1.4%;横向项目262.89万元,占总经费的17.2%。共有57名教员主持项目,其中卢建新(223万元)、刘万东(209万元)、王砚方(208万元)、朱大鸣(173万元)、潘建伟(118万元)等5位教授主持的项目经费超过100万元。按学科点统计,物理电子学17项522.15万,等离子体物理25项339万,理论物理16项289.9万,原子分子物理6项191.7万,粒子与核物理24项183.83万。
2003年12月,据2003年科技情报检索资料,不完全统计,我系2002年度发表的科学研究论文共152篇,人均1.5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7篇,EI收录论文15篇,ISIP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8篇。
2003年底,在任的系行政、学术机构主要负责人如下:系主任刘万东教授、副主任阴泽杰教授,总支书记叶邦角教授;理论物理专业主任为井思聪教授、完绍龙教授,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专业主任为叶邦角教授,等离子体物理专业主任为曹金祥教授,物理电子学专业主任为金革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定教授,副主任周先意教授、安琪教授;理论物理学科点负责人阎沐霖教授,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学科点负责人马文淦教授,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负责人李定教授,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负责人徐克尊教授,物理电子学学科点负责人阴泽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