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休士顿大学教授、德州大学资深科学家蓝克坚教授

发稿时间:2011-10-29浏览次数:202

 

     应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的邀请,美国休士顿大学教授、德州大学资深科学家蓝克坚教授于2011年10月12至14日在我校进行访问和交流。

 

    10月12日下午,蓝克坚教授在近代物理系509会议室作了题为“比较 ASIC 信号处理的两种方法”的报告,向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师生们介绍了核探测领域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基于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处理的两种不同技术方法,并结合西藏羊八井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观测站-LHAASO(The 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中大型水切伦科夫探测器(Water Cherenkov Detector Array,WCDA)中前端读出ASIC电路的设计展开讨论,期间师生踊跃发言提问。

 

    访问期间,蓝克坚教授参观了重点实验室,并与安琪教授、刘树彬教授及赵雷、封常青等相关研究人员就LHAASO中WCDA前端读出芯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给重点实验室在ASIC方向上的技术发展提出了宝贵指导意见。

 

    蓝克坚教授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9年于美国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国家“b-背散射”研究课题的负责人,获得了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美国工作的20多年来,蓝克坚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发展粒子物理实验和核医学新型探测器的读出电子学技术,先后参加、主持美国能源部(DOE)和基金委(NSF)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2008年退休之后,蓝教授继续活跃在ASIC设计领域,受聘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研究治疗中心,任资深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新型硅光电雪崩器件之研究及其模数变换读出专用芯片设计,包括光电器件在高能物理及核医学领域的应用。蓝教授于2011年受聘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 近代物理系, 2011年10月21日)